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張華榮——
“軍旅生涯,是我創業的根”
■楊子毅 付 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部隊有句老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有這種精神,什麼事都可以干好。”江西贛州一家企業的制鞋車間里,64歲的張華榮對記者說。
他的身後,幾百名制鞋工人正在流水線上緊張作業,縫紉機發出的“噠噠噠”聲,此起彼伏。
老兵張華榮,退役後從3台縫紉機起家,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拼搏奮斗,創辦的企業如今已成為著名女鞋制造企業。與企業同步成長的張華榮,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等多項榮譽。
“所有成績的取得,都得益于我當兵時錘煉的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回顧商海沉浮這些年,張華榮總結道。脫下軍裝的40多年,軍人的血性,始終奔騰在他的血液里——
“軍旅生涯,是我創業的根。”
張華榮。
“要像軍人攻山頭一樣,攻下這個難關”
苦,是童年留給張華榮最深的記憶。1958年,張華榮出生在江西南昌麻丘鎮一個小村莊。在常吃不飽飯的年代,“通過參軍走出農村”,被他視為改變命運的機會。
1979年,接過那張蓋著鮮紅公章的入伍通知書,張華榮抱著在部隊干出一番成就的想法,一頭扎進軍營大熔爐,當兵第二年就當上副班長。然而,由于參軍時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3年後,張華榮退伍還鄉。
再次回到農村的張華榮,臉上多了一份堅毅。為了“讓家人過得好一點”,他走出村莊,走上創業路。做木工、學補鍋、當漆匠、賣菜籽……一次次嘗試後,浙江義烏一款樣式新穎、穿著舒適的布鞋吸引了張華榮的注意。他批發了100多雙布鞋回到江西九江,不到一個星期就賣光了。
改革開放,春潮涌動。看到布鞋背後的商機,張華榮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自己學制鞋,辦鞋廠。
1984年,張華榮回到家鄉,騰出自家一間房屋做車間,借了3台縫紉機,請來8位工人,辦起當地第一家民營鞋廠。憑借勤奮經營,張華榮的鞋廠不到半年就開始盈利。1991年,鞋廠廠房面積達到2000余平方米,員工增加到500余人。
然而,張華榮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經歷,並非坦途。一次經營失利,讓他欠下巨額債務。一時間,張華榮手足無措。迷茫中,當兵時投擲手榴彈的經歷,浮現在他的腦海。“那次手榴彈投擲訓練,我只投了36米。但我不服氣,反復投、反復練,最終投到了52米。”
“軍人為了勝利連命都可以不要,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張華榮給自己加油打氣,下定決心“要像軍人攻山頭一樣,攻下這個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華榮振作精神四處尋找商機,企業漸漸走出困境。
“一個好的企業就要像一支軍隊”
“我們是戰士,企業是我們的戰場……”陽光灑向廠房,員工們齊聲高唱“軍味”十足的廠歌,開始一天的工作。在張華榮的企業,列隊出操、唱軍歌是每天晨會的“規定動作”,準軍事化培訓是每名員工的“入職第一課”。
張華榮不僅堅持將部隊優良作風融入企業管理的日常點滴,而且“身先士卒”。員工張根華回憶,一次列隊出操時正趕上下雨,不少新員工打起退堂鼓。張華榮見狀,二話不說,帶頭沖進雨中。參訓員工跟在他身後跑完全程。
“一個好的企業就要像一支軍隊。”張華榮將從軍營大熔爐中汲取的經驗,歸納為管理企業的法則。他告訴記者,剛入伍時正值邊境作戰,為做好戰斗準備,連長經常教育大家,要嚴守紀律、敢打硬仗。把軍旅生涯中淬煉的作風融入企業文化,張華榮在商海“劈波斬浪”,企業一次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1年,張華榮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前往埃塞俄比亞投資建廠。許多老員工沒想到,身在異鄉,張華榮的管理風格絲毫未改。
“向右看齊!向前看!”在埃塞俄比亞一個制鞋廠房里,組長喊出口令,工人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張華榮的助理王秋介紹,在這里,除了列隊、集合、跑步,有時還能听到大家唱《團結就是力量》。
“每次到埃塞俄比亞的工廠考察,他都會到員工宿舍檢查,用手去摸門框、窗框,要求不能有一點灰塵。”王秋說,當地風沙較大,張華榮想用這樣的要求告訴員工,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來不得半點含糊。
“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我把部隊作風、軍人品質帶到企業管理中,對提高員工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華榮說。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他人撐把傘”
“我長大也要像張爺爺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聆听了張華榮講述的當兵、創業故事,南昌市南昌縣麻丘鎮良池光彩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子俊說。他就讀的這所小學,是張華榮捐資助學的24所光彩小學之一。
“企業發展壯大了,要多想著為社會做點事。”面對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龐,張華榮講起自己第一次捐資助學的經歷。2005年2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華榮來到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文院小學。目睹破舊的桌椅、脫落的牆皮,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興國縣是著名的紅軍縣。“革命老區的孩子,更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張華榮當即決定為該校每名學生捐助一套課桌。此後,他陸續投入資金支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教育事業,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企業里有一個‘自強班’,班里有一群‘自強人’。”張華榮介紹,為更好地幫助解決殘障人士就業問題,鼓勵他們自立自強,從2004年開始,企業先後吸收2000余名殘障人士加入“自強班”。張華榮號召員工學習他們的自強精神,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不便。
愛的種子同樣撒向非洲土地。在埃塞俄比亞投資辦廠後,為幫助當地青年提高就業技能,張華榮組織員工到中國接受培訓,並選派經驗豐富的中方管理人員進行指導。工廠投產後,100余名經中方培訓合格的埃塞俄比亞員工,迅速成長為企業骨干。目前,張華榮的企業已吸納8000余名埃塞俄比亞青年就業。
國之交在于民心相通。在埃塞俄比亞,張華榮的企業多次在當地社區開展公益活動。看到附近的村莊不通自來水,張華榮主動把企業園區水井中的水引到村莊,讓村民吃水不再困難。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張華榮第一時間與駐非洲有關國家使領館取得聯系、了解需求,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盧旺達等非洲多國捐贈防護服、口罩、體溫槍等防疫物資。
回憶自己當兵、創業的經歷,張華榮感慨萬千。“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他人撐把傘。”張華榮說,自己的成長和企業的壯大,離不開部隊的歷練,離不開黨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他要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做中國強起來的參與者,做人民富起來的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