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閩南。
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機場,鐵翼盤旋、航燈閃爍。
隨著一聲令下,數架戰鷹直奔目標空域,一場夜間海上超低空突防飛行訓練拉開序幕。
作為陸軍轉型建設新質作戰力量,這個陸航旅把習主席視察集團軍部隊的特殊關懷化為練兵備戰動力,始終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圓滿完成多項重大演訓任務,部隊全面建設邁上新台階。

陸軍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艦機協同訓練(2020年7月16日攝)。新華社發(李士龍 攝)
鍛鑄鐵翼
“06,尾槳失效!”
在某訓練空域,隨著模擬特情指令下達,機組成員密切配合處置特情,一架新列裝的戰鷹旋轉機翼穩穩著陸。
不久前,這型戰機列裝部隊,飛行骨干沈志江帶領多個機組率先改裝。他們潛心研究學習,反復訓練論證,大膽試驗新訓法,新機型從接裝到完成首次演練任務,不足一個月時間。
改革調整以來,這個旅由團擴旅,人員編制、裝備數量都大幅增加,保障要素也更為齊全。
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這個旅圍繞先後列裝的多種機型主戰裝備,精武強能謀打贏。
“我們必須深挖裝備作戰潛能,實現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從而制勝未來戰場。”營長方星賢經過刻苦訓練,如今已能熟練駕駛三種主戰機型。
現在,這個旅飛行員訓練課目數量和訓練難度強度等,都較之前大幅增加,盯著打仗訓成為部隊訓練新常態——“一機八繩”實現了機降作戰快降、快打、快撤,陌生島礁起降錘煉了陌生島礁應急救援能力,“直升機不關車熱加油”讓戰鷹再次出動時間大幅縮短……

陸軍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飛行訓練,戰機編隊依次起飛(2021年4月22日攝)。新華社發(李士龍 攝)
淬煉鐵翼
“臨近艦船,要快速建立著艦航線,不斷調整飛行姿態,注意航速……”
深夜,飛行教室燈火通明。為了抓好著艦訓練,課目負責教員李葉和參訓飛行員,正在教室復盤討論研究。
著艦是一個技術含量高、風險大的課目,但參訓飛行員熱情高漲,潛心鑽研技戰術,瞄準實戰淬火鐵翼。
近年來,這個旅將訓練重心向實戰延伸、向打贏聚焦,大力推進戰訓耦合,帶著敵情飛、瞄準戰場練,不斷錘煉部隊打仗本領,飛遠海、上高原、降海島、巡領海,實戰化訓練如火如荼展開。
去年年初,一次實彈射擊演練中,飛行員楊浩駕機還未到達預設最佳射擊位置,指揮員突然導調“敵”情並下達射擊命令。在極限條件下,他沉著冷靜完成目標鎖定、導彈發射。
“戰場上,敵人不會等你射擊!”楊浩感慨地說,雖然射擊難度增大,成績沒有以往好看,但這就是實戰要求,必須練就極限狀態下的實戰本領。
旅黨委把復雜氣象作為錘煉部隊飛行作戰技能的“磨刀石”,在充分研判天氣的基礎上,組織飛行骨干講解飛行要點,合理搭配機組,細化應急預案,科學大膽組訓,提高飛行員在復雜氣象、極端條件下遂行任務的技戰術水平。
近年來,他們先後完成新型航空彈藥試訓等30多項重大任務,涌現出“陸軍優秀指揮軍官標兵”李浩波、“一等功臣”巫文重、“英雄機長”孔祥輝等一大批練兵備戰先進典型。

陸軍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戰機進行編隊飛行訓練(2022年6月23日攝)。新華社發(李士龍 攝)
賦能鐵翼
“仗要聯合打,兵要體系練。”旅副參謀長于嘉寧說,“體系聯合是戰場對陸航提出的新要求。我們融入體系學,適應體系練,運用體系打,努力打造智慧鐵翼。”
對于體系聯合,年輕飛行員張凌浩深有體會。
去年9月,剛畢業的張凌浩以列兵身份被安排到戰斗班排跟學跟訓。“飛行員為啥要當步兵?”當初,他不理解這種安排。
跟隨步兵參加多次機降任務後,張凌浩豁然開朗︰“如果直升機空中懸停不穩,就會加大機降人員晃動幅度,增加機降難度;如果選擇機降地域不夠隱蔽,機降人員就可能被襲擊,甚至全軍覆沒……”
近年來,到合成部隊當兵鍛煉,到特戰部隊學習機降傘降野戰生存,到海空軍部隊參觀見學,邀請各兵種部隊來“神鷹體系講台”交流,成為這個旅提高飛行員體系作戰能力的“必修課”。他們還與多個軍兵種單位聯合,一步步打通情報鏈、指控鏈、火力鏈,對空地協同進行了深入探索,逐步走出了體系練兵的新路子。
前不久,一場多兵種聯合演練在某陌生海域拉開序幕。數十架戰鷹根據不同作戰功能,形成一個個隨調隨用的作戰單元,與地面火炮、雷達等靈活組成“偵察”“突擊”等若干模塊,協同聯合實現既定作戰目標。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這支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標兵單位”的鐵翼勁旅,正在打贏路上奮力前行。

陸軍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戰機編隊海上低空飛行訓練(2021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發(李士龍 攝)

陸軍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組織機降突擊課目訓練(2021年7月5日攝)。新華社發(李士龍 攝)
(新華社福州8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