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心当好高原军医
■张瑛
在我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整齐地放着一叠来自高原官兵的书信。有的在信上说“小毛病”再没犯过,让我放心;有的像是与家人聊家常一样说着哨所生活的新变化;有的在信里表达着真挚的感谢,述说着身体恢复后取得的成绩……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倍感军医职责使命之重,更加坚定了立足岗位担当作为的决心。
人民军医,和普通医生不同,除了要精研专业、救死扶伤,还要深入一线、为兵服务。2010年,我第一次踏上高原执行巡诊任务,稀薄的氧气、高强度的日照、凛冽的寒风,让我的脑子晕沉沉的。同行的战友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不断劝我留守海拔较低的营区,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军医,想到常年坚守在高海拔艰苦环境中的哨所官兵,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再难也要上去,为高原官兵做点事。高原需要军人的坚守,高原军人的健康更需要军医的呵护。尽管第一次上高原那种难受的感觉令我难以忘怀,但我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咬牙坚持一次次上高原,逐渐适应了高海拔环境,成为了一名能登山、能坐诊、能急救的高原医生。
只有切身体会过高原的苦,才能设身处地思考高原官兵的健康医疗需求,更好地服务高原官兵。近年来,我们医疗队伍不再仅仅满足常规的巡诊送药,而是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利用巡诊更好地服务官兵?记得在某边防连巡诊期间,前哨上的一名战士突发高渗性脱水,情况紧急,危及生命,我和医疗队的战友们一边吸氧一边对这名战士实施心肺复苏、快速补液等急救措施,经过8小时持续抢救,终于将这名战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随后,我们对这名战士的病情进行问询和综合分析,发现他在日常就有不少高原病轻微症状,但自己从未重视,甚至有“任务重要,我不能把小痛小病挂在嘴边、太当回事”的想法,而有同样情况的战友不在少数。
战友们的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让我动容,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高原官兵需要针对性更强、专业度更高的医疗服务。于是,我和医疗队的战友们开始广泛收集资料,用心总结高原疾病救治经验,加班加点编写了《浅谈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诊断与治疗》《高原科学用氧指征》等疾病防治医疗常识手册,并送给巡诊路上每个点位的边防官兵,助力他们提升日常防护高原疾病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机动巡诊、移动诊所、健康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为一线官兵送去了更贴心的诊疗和实用管用的疾病防治经验。
作为一名高原医生,不仅要在常态化巡诊中尽职尽责,也要在保障重大任务中发挥作用。近些年,高原环境中实战化演训任务频繁,高海拔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来自平原地区的任务部队提供了更逼真的实战化训练条件,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前几年,作为首批赴高原执行某专项任务的军医,我和战友们先期到位,最后撤离,全程参与任务保障。在此次任务救治的患者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的年轻战士,情况非常危急,我们利用现有条件争分夺秒展开“战场救治”,最终,使战友脱离险境。从静态的定点巡疗,到动态的伴随保障,我深知作为战场“保障模块”的重要一环,卫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的生命底线,我们军医肩负的责任重大、岗位光荣,服务官兵的任务复杂多元,不仅身体要从诊室中走出来,眼睛也要紧盯战场需求,思考新形势下的备战打仗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不断夯实战场保障能力。
从刚毕业第一次上高原,到每年常态化高原巡诊,变的是更便捷的登山路、更丰富的巡诊经验,不变的是为兵服务的真心真情。近些年,随着部队医疗条件的进步和对官兵医疗保障力度的加大,同行的军医越来越多,巡诊携带的药品物资越来越丰富。在未来的高原巡诊路上,我将一如既往用情用心为战友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障,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战友们送去值得信赖的健康服务。
(作者系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荣立三等功3次,2021年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文字整理:陈俣林)